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智能+”在这里席卷更多行业
首页> 科技频道> 人工智能 > 正文

“智能+”在这里席卷更多行业

来源:工人日报2024-01-16 09:19

  “大小”兼顾又机敏灵活,既有高端制造设备产品,也有常见的生活必需品

  “智能+”在这里席卷更多行业

  阅读提示

  通过在产线中引入智能化、可视化系统,智能工厂可以对生产工艺参数实时监控,对生产数据全面记录,还会根据实时反馈的数据,随时调整生产计划,从而大幅提高产品合格率,保证商品以高标准交付到顾客手中。

  机械臂翻飞、偌大的车间空无一人、屏幕上生产信息实时更新、定制化的产品从柔性流水线上不断产出……这些颇具科幻色彩的画面是否仍只存在于电影之中?其实,这样的“未来工厂”已逐步走入了我们的生活日常。

  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在于智能制造,而智能工厂正是数字化转型的主阵地、主战场。近日,上海市经信委公布了2023年度市级智能工厂拟入选名单,共77家企业拟入选。这份名单中,既能见到生产航空航天、电气设备、汽车零部件等高端制造领域“大国重器”的重型工业生产商,又囊括了生产调味料、中成药、薯片等市民生活中稀松平常的生活必需品品牌。

  “大小”兼顾又机敏灵活的智能工厂,内部到底是怎样的生产景象,各种设备是如何运作的,记者近日就走访了多家企业,一探究竟。

  破解排产管理难题

  工程师在车间轻点鼠标,不远处的生产线立即收到指令:焊接、喷漆、贴膜、打包……随着一台台黄色的机械臂在产线上下翻飞,不一会,用于电梯组装的结构件便全新下线,等待出库。与此同时,运输物料的AGV小车不停穿梭在生产车间和立体料库之间,持续为生产线补充原料。在中控室的大屏上,整个工厂的温度、湿度、排产情况、原料储备数量等各项参数实时展示,工作人员可以轻松掌握工厂的总体运行情况。

  这样的场景在位于上海青浦区的日立电梯智能化工厂中已是随处可见。

  “客户订单管理与排产是制造业较为繁琐的日常信息流工作,传统的人工排产流程效率低且极容易出差错。”该工厂负责人介绍,日立电梯通过在智能工厂中引入先进的算法模型,自动生成多种排产方案,形成详细的生产作业方案。另外,通过布置在各类设备上的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生产线的实时监控,实时反馈的生产数据还可以让生产管理人员快速做出生产决策,持续优化生产流程。

  眼下,日立电梯的智能生产场景正在被更多工厂被“复制”。

  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已累计建成19家国家级智能工厂,100家市级智能工厂,完成1000多个智能制造场景推广和落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工厂测评率超70%,其中浦东、嘉定、松江率先实现100%全覆盖。全市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0%以上,带动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8%。

  智能工厂的“标配”——智能机器人也在不断夯实数字化底座。通过发布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和应用场景推荐目录,上海已带动1万台新增机器人走进智能工厂,并成为全国首个机器人密度纳统城市,重点产业机器人密度达383台/万人,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数字化让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麝香保心丸、胆宁片、正气片这些家庭药箱中常备的药品,其背后的生产商正是和黄药业。自1958年由沪上四家百年药店雷允上、胡庆余、童涵春、蔡同德合并以来,该企业已经走过了65个年头。

  可这个“上了年纪”的中药房里并没有传统印象中烟雾缭绕,如今,和黄药业的厂区已全面实现了智能化。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及物联网传感器,这里的中成药工厂实现了药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控制:依托智能工厂建设和实际业务的有效结合,实现药品的全生命周期管控;通过数字化生产过程控制,保证中成药的品质稳定均一;通过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检验系统,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不仅是药品,食品生产领域同样需要依靠智能化助力。

  始建于1913年,前身为蛋品加工厂的益民食品一厂,自2019年起便积极投入到生产线的智能化转型中。该企业通过在产线中引入智能化、可视化系统,对生产工艺参数实时监控,对生产数据进行全面记录,从而大幅提高产品合格率,保证商品以高标准交付到顾客手中。

  不仅如此,产线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也大大缩短了产品研发的周期,生产端还会根据实时反馈的数据,随时调整生产计划,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种类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产品选择。

  目前,上海正以智能化转型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据统计,该市1000余家已开展智能化技术升级改造的企业中,数字化设备、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应用占比约35%,投资额占比约54%。通过加快培育一批国际一流智能制造集成商,拉动该市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输出地和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产业聚集区之一。

  生产线上零件可以自己制造

  可不要小看工艺看似简单的“炸土豆片”,其中的“智能”化含量可不比网友追剧时时常与其“同框”的平板电脑低。近年来,厂区位于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持续加大智能产线研发投入,已经建成了拥有8条产线、年设计产能约8吨、拥有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智能薯片工厂。

  依托先进的过程控制系统,通过建模数据分析、实时优化和预测控制等技术,该企业打造了精准的土豆原料自动检测挑选系统和全自动薯片包装、称重及装箱系统,实现了薯片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

  更让人叫绝的是,百事公司创新性应用了行业内领先的3D打印技术,从而达到了节约生产成本、缩短备件货期的目的。通过3D建模技术及逆向扫描技术,可以设计打印出符合生产场景的定制化零部件,不仅降低了产线的生产优化成本,也提升了产线应对定制化生产要求的能力。

  今年,更多突破想象的智能工厂或许将陆续面世。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国家智能工厂建设标准,今年将新建设70家市级智能工厂。聚焦重点产业,实施“智能工厂+”行动,促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制造全过程、供应链全环节的系统优化和全面提升,力争今年新建智能工厂中达到示范性(L3级)和标杆性(L4级)比例超70%,让智能制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记者 裴龙翔)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解放军驻澳门部队举行第十九次军营开放活动

  • 新疆为保护世界级非遗《玛纳斯》的立法正式实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