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冬季用气高峰,警惕管线风险——燃气安全系列调查之一
首页> 能源频道> 能源要闻 > 正文

冬季用气高峰,警惕管线风险——燃气安全系列调查之一

来源:新华网2024-12-16 17:25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 题:冬季用气高峰,警惕管线风险——燃气安全系列调查之一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毛鑫、侯文坤、郭方达

  近期,一些地方发生燃气安全事件,引发公众关注。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安全管理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全国燃气事故分析报告(2024年·上半年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共发生天然气事故86起,共造成11人死亡、50人受伤,其中管网事故达64起。

  眼下是冬季用气高峰期,该如何切断引发事故的导火索?“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调查。

  11月8日,安徽省铜陵市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工作人员在巡查燃气安全。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管线风险威胁生命财产安全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全国共发生室外燃气管线事故1000余起。今年以来,数起燃气安全事件也给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威胁。11月4日,辽宁大连发生燃气闪爆事件,造成1人受伤。3月13日,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发生燃气爆燃事故,造成7人死亡、27人受伤。

  针对餐饮店铺等燃气高频使用场所,各地采取报警装置更新、强化专项整治等举措,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燃气工商用户事故数量同比下降超过六成。

  但在难以看见的地下,燃气的管线风险仍值得警惕。

  《全国燃气事故分析报告(2024年·上半年报告)》显示,地下燃气管网事故具有泄漏量大、易扩散、易引发爆炸等特点,极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事故。业内人士表示,第三方施工破坏、管道老化腐蚀、地面下沉等多重因素,均可能造成管网受损或燃气泄漏,一旦满足爆燃条件,极易引发事故。

  对燃气管网的破坏也曾见诸报端。比如,河北衡水市安平县一小区商铺爆炸,事故原因是自来水公司二次管网改造施工中顶破天然气管道;广州市一小区因排水管网施工挖穿燃气管道,导致燃气泄漏。

  记者梳理发现,2023年以来,北京、广东、河北、陕西、江苏、安徽、甘肃等地均通报了相关典型案例。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燃气管道破坏事故发生在居民小区,安全隐患巨大。

  “易伤体质”的背后

  围绕城镇燃气安全风险隐患进行的排查治理力度不断加强,为何燃气管线事故仍一再发生?

  在各地相关通报中,“随意改变施工范围”“为赶工期冒险违法施工”等问题频频出现。

  在去年11月广州市城管部门通报的一起典型案例中,施工单位在未对施工区域的地下管线进行探明、未落实开挖地下管线相关保护控制措施、未提前通知燃气企业人员监护的情况下,擅自在燃气管道保护范围内使用大型挖机进行施工作业,导致燃气管道受损泄漏。

  广州燃气行业一位业内人士说,项目管理人员大都清楚有燃气管道,但工程经层层转包后,具体施工人员就往往搞不清楚了。“有时工人违规使用挖掘机,带来很大风险。”

  对违法违规施工行为处罚力度不够,难以形成威慑,也是野蛮施工禁而不绝的原因之一。

  《城镇燃气管理条例》规定,从事可能影响燃气设施安全活动的,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记者梳理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处罚多以行政罚款为主,且很少顶格,追究刑责的更少。

  在2023年11月9日的一起事故中,广州一施工单位将燃气管开挖裸露悬空,雨水井离燃气管线间距也严重不符合规范,处罚结果仅是“督促施工单位整改并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

  一位乡镇燃气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施工破坏燃气管道后,按规定应处罚款,然而,“事后往往并没有人执行,施工企业也不当回事,很多施工方施工前不和我们对接,出了事才来找我们。”

  有受访者表示,管道埋于地下,事故往往具备隐蔽性、延时性、突发性等特点,难以通过常规检测方式第一时间发现泄漏。

  立法监管应共同发力

  燃气安全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多位受访人士指出,针对第三方施工存在的突出问题,需综合施策,从协同共治、依法保障、从严追责、智慧监管等方面共同发力。

  在今年3月份的一份报告中,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中国测绘学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建议加快地下管线安全保护管理立法工作,尽早出台地下管线检测、保护、实施等相关法律,建立标准化、清单式、全闭环的管理细则,界定管线主体的相关权利、义务和责任,明确第三方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

  与此同时,加大处罚力度也成为一些地方提升震慑力的选择。在深圳市福田区一宗燃气管道破损导致燃气泄漏的事件中,现场施工队工头吴某、工人吴某被采取刑事拘留措施。

  近期公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强化燃气泄漏智能化监控,严格落实管道安全监管巡查责任,切实提高燃气、供热安全管理水平。

  记者采访了解到,多地在推动燃气管网智能化监管方面均有布局,如建立生产信息系统平台,为燃气管道铺设感知系统,以便及时感知施工配合情况,通过加强对施工配合、过程控制的审核和检查,确保安全监管措施落实到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下空间工程系副教授曾聪等专家认为,从长远看,还要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与管网基础设施的整合融合优化,建立数智化管网管理系统,形成完善的基于城市市政管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建设和运维体系。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茶叙

  • 美英达成贸易协议 但细节尚待敲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加载更多